記取冷戰教訓 以合作代替對抗(鄭宇欽) 二00九年十一月九日是拆除柏林圍牆廿週年紀念日,柏林圍牆的消失不僅促成東西德再度邁向統一,更是象徵民主政治暨自由經濟與共產極權政治暨計畫經濟的鬥爭走入尾聲。在俾斯麥總理的帶領下,普魯士順利地完成德國統一大業;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走出第一次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困境,但也因這位納粹總領導(Fuhrer)的錯誤政策,德國再度走入世界大戰的斷魂路,造成四國共管德國的局面,也拉開東西?分治與冷戰全球化的序幕。 冷戰不僅是國與國之間軍事衝突的體現,更是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賽局。冷戰初期可歸為後二次大戰的世界新秩序,但在韓戰爆發後,冷戰正式走入全球化,冷戰 保濕面膜不再是代表戰後新秩序,而是廿世紀新的國際體系。共產國際運動加上四國共管德國意見分裂,俄國積極發展國際蘇維埃政權,而以美、英、法三國為首的國家,驚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比武器更對其政權更具有穿透力,紛紛聯合起來抵禦此意識形態。正因為支持與反對共產主義兩股勢力的鬥爭,搭設柏林圍牆的決定讓冷戰看到疆界。  四國共管德國使得德東與?西人民深刻感受,兩種意識形態對於人民福祉爭取的差距。在蘇聯代管區下生活的德東人民,渴求美、英、法三國的管理條件,爆發大規模德東人遷移至德西,造成一九六一年德東地區流失約二百五十萬人口,嚴重影響 G2000該地區的勞動力。而蘇聯為杜絕德東地區勞動力流失,建起柏林圍牆,其後從單純的代管轉而支持成立親蘇的德國民主共和國(DDR)。而德國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不僅證明蘇聯有能力成立衛星政權的能力,更促使其持續推動國際共產化的決心。  共產主義推動的政治制度與經濟活動,讓人民看透這意識形態的缺陷。人民的訴求、俄國推動政治革新、東西德領導人的共識與美國的支持,終於讓柏林圍牆倒下,結束長達半世紀的敵對意識。冷戰進入謝幕 蘇聯集團的式微讓人民發現有改變契機,而俄國的政經改革與美國的協助,讓冷戰漸漸地走入謝幕。一九八0年代俄國對於其衛星國家政權 永慶房屋的控制,已漸漸地式微,八0年代末期,俄國領導人戈巴契夫深刻地了解金玉於外的蘇聯,必須要從政治革新之路才能帶領經濟革命;但是戈巴契夫的政經改革計畫失敗,讓俄國無力再管衛星國的政事。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九日由匈牙利反對黨在奧地利與匈牙利邊界舉辦的「泛歐野餐會」,匈牙利與奧地利關閉邊界長達三小時,吸引不少生活在鐵幕的人民參加,當時在布達佩斯的廿五國大使館也貼出公告。  泛歐野餐會的舉行改寫德國歷史也改寫歐洲歷史,這項活動亦帶來蝴蝶效應;同年十月九日東德人民聚集於萊比錫抗議共產政權統治,執政當局原計畫軍事政壓,但鑑於抗議人數飆升至卅萬人,終放棄 酒店打工鎮壓並派員與反對運動代表談判。同年十一月十日保加利亞共黨領袖季夫科夫(Todor Zhivkov)面臨政變困境,反對人士要求政治改革;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捷克斯洛伐克由民運人士哈維爾舉行「絲絨革命」和平示威遊行,率領五十萬民眾要求共產政權解散;同年十二月十六日羅馬尼亞爆發要求共黨領袖塞斯庫(Nicolai Ceausescu)下台,但卻慘遭軍事鎮壓,但軍方鎮壓行動反激起全國民眾反共行動,讓軍方改變立場不在支持共黨政府。  在此同時美國、東德、俄國、英國、愛爾蘭與西德共同簽署「二加四條約」不僅解決冷戰問題,並且促成東西德走向統一,冷戰終告結束。冷戰結束的產物不僅是東西德統一,亦含歐洲統合運動, 長灘島促成歐盟的誕生,也加速歐盟東擴南張的進度。一九九九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觸角深入前共黨國家,其後二00四年歐盟的版圖也納入這些國家,徹底地改變前共黨國家的防衛體系與政經制度。透過多方磋商、尊重多元文化與歐盟共同架構的機制管理下,成功地讓冷戰走入歷史的灰燼。冷戰卻沒結束  柏林圍牆的倒塌讓冷戰的源頭劃下句點,但是卻沒有讓冷戰的分流劃下休止符。共產國際的推波助瀾讓中國與韓國,成為冷戰在亞洲的中繼站,雖然冷戰的源頭已在歐洲消失,但是只要中國與韓國的對峙的氣氛沒有改變,亦難稱冷戰已經結束。中國歷經鄧小平九二南巡談話後,力主政治極權但經濟民主,而韓國歷經北韓成功試射導彈與核武科技?關鍵字排名蒫o成功後,成功地延續共產黨統治的局面。  尤其是中國成功地將政治與經濟分開進行改革,讓中國從共產意識形態的分流變成主流。中國成功的經濟改革,讓中國成為國際要角,足以左右東亞政局的穩定與秩序。北韓毫無忌憚的發射飛彈與拒絕核武管制的霸道,更讓東亞地區成為火藥庫,嚴重影響國際安全。後冷戰國際政治 冷戰結束後雖讓兩極體系瓦解,但也讓國際體系轉型。後冷戰的國際政治可分為「歐洲統合、亞洲競合」的兩大趨勢。自歐盟二00四年順利納入前共黨國家加入後,歐盟統合的腳步並未因冷戰結束而停頓。目前歐盟規劃第二波擴張計畫,將觸角深入東南歐。二00九年十一月三日,捷克共和國克勞斯總統終簽署里斯本條約,讓新舊會員國不僅 酒店工作在限於經濟統合領域,更邁向政治統合道路。歐盟此種「先經濟、後政治」的擴張與統合計畫,漸漸讓歐盟成為左右國際政治發展的要角國際組織。  後冷戰時期的亞洲政治,可分為「經濟合作、政治對抗、軍事對峙、推動互信機制」等原則。雖然共產主義分流依舊停留在亞洲,但受到中國共產黨順利將經濟與政治分離革新的刺激,亞洲共黨國家的經濟已允許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同進行經濟合作。冷戰不僅帶來軍事對峙,也凸顯政治制度不同,因此亞洲國家的政治對立情況,依舊停留在共產與資本國家之政治對立,但受到國際安全環境的改變,亞洲國家的政治對立沒有在冷戰時期濃厚。亞洲共黨國家在大力推動市場經濟後,使得國富與強兵的因果順利推導出來;其中,中國與 房屋貸款北韓在經濟改善後,其軍事武器與裝備漸漸地可與西方強權國家匹敵。不過在美國與歐盟要角國家的介入下,朝鮮半島與海峽兩岸軍事對峙情事,也積極地透過軍事互信機制,加強兩邊互信與溝通,避免戰爭爆發。結語  我們是同族(Wir sind das Volk)的口號,傳達東西德人民亟欲統一與自由的心聲。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讓德國再度重返一八七一年統一建國的榮耀,亦讓對峙長達半世紀的東西方國家,重回合作的大道。東西德統一絕非易事。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前數周還發動外交攻勢,遊說世界領袖阻礙德國統一,甚至獲得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支持,唯所圖未果;柴契爾夫人在其回憶錄「唐寧街歲月」證實,她為德國統一憂心,並且亦證實戈巴契夫也不想要德國統一。雖 票貼然東西德統一困難重重,但受到民眾期盼與各國的協助,造就東西德統一也讓冷戰走入歷史的灰燼。  冷戰雖已結束但後冷戰時期依舊可嗅出軍事對峙的緊張氣氛,歐洲在後冷戰時期在統合的指導原則下,過去三十年戰爭、第一次大戰、第二次大戰等大規模毀滅軍事行動,已難在存覆。但亞洲在後冷戰時期,卻要面對冷戰遺毒,出現經濟成果建立在軍事對峙的困境。歷史證明多邊合作與建立互信機制才能實現和平,倘若美國與歐盟國家不積極面對冷戰分流的亞洲問題,歷史也證明孤立主義終究引爆自取滅亡的引信。(本文刊登於青年日報國際安全論壇專欄,2009.12.29,第7版)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情趣用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b90zbmd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